中国儿童教育网(顽童宝宝)

零岁教育(二)

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知识 > 学前教育知识


零岁教育(二)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宝宝成长网


第五章 类型教育的推进

人的认识和电脑的认识完全不同

人是通过什么方法去认识某一个事物的呢?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曾经偷偷地对别人看报纸的方法进行观察。
虽说是看报纸,却没有哪一个人是一字一句去看的。一般都是一个版面看上一、两秒钟,然后再看下一个版面。也许有人觉得纳闷:他们在看报纸么?在看,他们在一个劲的找自己想看的地方看,当他们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时,他们会根据需要记到脑子里。
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在用这种方法看报纸和周刊杂志。不,准确的说不是看,而是翻阅。
有一种说法叫"用眼睛的余光看"。我们用这种方法看报纸。一眼看上去,就能了解整个版面的内容。因此,与其说是"看",倒不如说是"浏览"更贴切。我把这种认知和认识的方法叫"类型认识"。
我下面所说的内容稍稍有点专业性。类型认识的用语在计算机领域十分流行,而且类型认识的研究也十分热门。可以认为,这种研究的次序是颠倒的。为了开发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必须首先解决人的类型认识结构问题,然后才能研究如何将人的类型认识应用到计算机当中去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人的类型认识和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完全是两码事。
现在有"数码"和"模拟"两种说法。如果用这两种说法去套,那么人的类型认识就是"模拟"性的,而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则是"数码"性的。例如,画面上有一点。计算机为了发现这一点,必须将整个画面从头到位扫描一遍;而人则不同,他只要往画面上看一眼就能瞬时地找到那一点。
如果根据第四章 中"左脑和右脑"的观点,也许我们就会好理解一些。即,人的类型认识具有右脑性的特点,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具有左脑性的特点。

婴儿有原封不动的接收影像的"特殊能力"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主张孩子是把事物作为类型去接受的,即进行类型认识。在《母亲从零岁开始教育的方略》一书当中,我也曾使用"类型与年龄"的词语,以对零岁的特征进行说明。
我在陪孙子一起玩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孩子的类型认识问题。当时,我孙子的年龄还很小,说话还不是很利落。从我家的公寓,能看到窗外闪烁的霓虹灯。当我用手指着一个个的霓虹灯考问他时,他看了一眼上面的文字和标牌,就能准确地说出"那是日立"、"那是丰田"和"那是NEC"等等。这令我十分惊讶。
而且,不仅我的孙子,而且许多幼小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特殊能力"。当他们看到某辆车时,他们能说出车的种类。当他们听了两、三遍的广告词以后,他们能记住广告词。我想,象这样让大人吃惊的事情绝对不会少见。
可以认为,孩子常常能发挥这方面的"特殊能力"是因为孩子和大人的认识方式存在着差异。
例如,当你看到"COCA COlA"的招牌时,你是通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去认,然后才读出"可口可乐"的呢?还是把招牌的变形的字体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然后才认识"可口可乐"的呢?这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我从发生在我孙子身上的事情开始注意到:孩子具有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的能力。但是,我发现:即使在教育机构,孩子的这种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和理解。
因此,我一有机会就向大家呼吁,要重视孩子们的"特殊能力";一有时间就赶紧收集有关孩子"特殊能力"的资料。在此过程当中,我原来对类型教育的模糊认识也变得明朗起来,并且越来越认识到类型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通过"类型认识"去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类型"一词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使用。"类型"一次来自英文"pattern",而"pattern"译成日文后,它的意思很难把握。
通过查阅字典,我们发现"pattern"的日文意思有"模范、型、式样、机构组织、模样、纸样、模和图案"等。而且对于一些我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抽象事物,如"活动的类型"和"人际交往的类型"等,我们也常常使用类型一词。这些抽象的事物都具有共同点和有序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归类。"pattern"一词在日语当中找不到贴切的词,所以在本书中,我为了保留其意义的完整性,采用了音译的做法。(注:译者将"pattern"译成"类型")

说到"类型"认识,我们很容易想到:它是对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认识方法。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通过"类型",不仅可以认识声音和文字,而且还可以认识无形的东西和抽象的事项。例如,当我们听到巴赫和肖邦的音乐时,即使是象我这样不太懂得音乐的人,一听到那样的曲调,也能分出哪是巴赫的音乐和哪是肖邦的音乐。尽管我们不能将两者的音乐特点清楚的罗列出来,但是我们却能分出是谁的音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个作曲家创作该曲子的意象已分别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在第一章 中,我向大学介绍了自己在委内瑞拉时的经历。一个出生才几天的婴儿能够分辨母亲的声音,这也是一个通过"类型"来进行认识的极好例子。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就记住了母亲声调和说话方式,所以他一生下来就能知道那一种声音是自己母亲的声音,并对此做出反应。在从婴儿区分母亲的长相来看。眼前的人是母亲还是他人?婴儿能通过自己对母亲长相信息的掌握,如通过对眼睛和鼻子的大小、形状和配置等的掌握,在瞬间做出判断。
我们一直认为婴儿能够分辨母亲的声音和长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并不简单。你想,这样的事情是连计算机都难以做到的复杂事情,可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难道不是令人惊奇的事情吗?
还有一件我们常常忽视的事情。那就是:婴儿不仅仅是通过看母亲的长相去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通过母亲身上的气味、声音、搂抱方式和姿势等综合性的感受去认识自己的母亲。对婴儿来讲,"母亲"是包涵有自己全部感受的母亲。因此,婴儿应该能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疼爱和温柔。所谓的"类型"正是包涵有有形物和无形物的"类型"。
作为典型的"类型"势力,我想起了以前从日本棋院高川格名誉本因坊那里听来的话。据该棋院的调查发现:该棋院的名人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在一旁看父亲或家人和别人对弈。因此,在刚开始学棋的时候,并没有谁手把手地教过他们。
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与他们小时候在一旁看别人对弈有关。小孩小时候看人对弈,其围棋的棋型会根植于小孩的脑海深处。这与从初中开始学棋的情形完全不同。小孩对棋型好坏的判断靠的是直觉本能,而初中生对棋型好坏的判断靠的是理论。当然,下围棋不仅需要直觉,而且还需要良好的理论功底。但是,小时候灌输到脑子里的基本类型,会在人长大以后发挥作用。
不仅是学围棋,而且学习文艺和体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你小时候懵懵懂懂读过的文艺书籍和照葫芦画瓢学过的体育动作,那么当你长大以后,它们就会成为你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刚才,我向大家谈到无形事物和抽象事项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以"信仰"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虑。谚语云:"耳濡目染,不学自会"。对这句话,我们也深有体会。假如我们从小就听人念佛,听人唱赞美歌和进行祷告,那么,即使我们不懂得其中的含义,在我们一遍遍的听到以后,我们也能掌握其中的类型。
简单地说,当一个一岁的小孩每天早上都看到父母在佛龛前双手合十的时候,他就会学父母的样子,跟在他们的身后合上自己小小的双手。渐渐地,孩子也有了信仰,一走到佛龛跟前,他就不由得叩拜起来。
这与要理解难懂的道理之后才能掌握的信仰不同。
当你年龄稍长,开始有自我或者自我意志的时候,你就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祈祷?我为什么要念佛?我念佛是为了谁?如果你不明白,你就不能去祈祷和念佛。这样一来,你要掌握这些事情就会相当困难,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

如此这般,即使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只要我们对该事物进行重复,我们也能掌握该事物的"类型"。因此,我认为,我们会找到一种方法将它应用到教育的中的。
反过来,当我们开始探索事物的含义时,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头脑开始出现条理时,我们对事物进行"类型"吸收的方法就会变得笨拙起来。
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孩子所拥有的能力,并通过"类型"的重复来对其能力进行积极的推动。这种通过重复来推动孩子的l类型认识力、并让孩子自然掌握事物的学习方法,叫"类型教育"。在这里我主张将它作为广泛的教育问题来思考。



 5/1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掌控婴儿智力的八个“高峰”

下一篇零岁教育(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