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这是一张来自三千年前的面孔,它封印着周朝的文化密码,见证着华夏九州的至尊荣耀。神秘的变形兽面,雄浑威严,它双目炯炯,注视着来客。活泼的波曲纹,疏朗畅达,潮汐般律动,令人梦回它的诞生之年,波澜壮阔的青铜时代。
201.5千克青铜鼎,国之重器,承载着历史的重量。290字钟鼎文,经纬纵横,如夜空星辰,引领我们寻找三千年前的来处。大克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青铜转变期的重要代表。
“变形兽面纹,除了一双眼睛,兽脚、兽嘴、兽眉都非具象的,是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纹饰一个很大的特点。”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马今洪介绍,波曲纹是西周出现的纹饰,有别于商朝青铜器精美细腻的纹饰,大克鼎的纹饰非常粗犷,周初以来传统纹饰至此已完全变形,进入纹样转变新时期,标志着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整个纹饰和造型建立了自己的特色。
鼎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密密匝匝的金文,记录了做器者为“克”,他接受了周王的官职任命与赏赐。鼎的来历,承载着周人对礼制的尊崇,也体现了西周文化思潮与意识形态的变迁。
商人重酒,周人重食。鼎原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礼器。“鼎主要用于盛放肉食,这样的大鼎一般是盛放牛肉,祭祀祖先,供奉神灵。”马今洪介绍,周代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西周中期以后开始列鼎制度,就是要扬弃商人的元素,建立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
大克鼎、大盂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在晚清收藏界被誉为“海内三宝”,均为清末出土。大克鼎、大盂鼎,是迄今为止有铭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后为晚清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所藏。离乱之世,潘家后人将其秘密珍藏,历经战乱,世代守护。
两尊宝鼎,连同大量文物,密藏于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旧宅里。此后潘家式微,刚过门不久的潘达于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文物的重任,她遵从潘家规矩,“谨持守护,绝不示人”。抗日战争期间,苏州沦陷。潘家找来木匠定制了木箱,将双鼎秘密埋藏于地下,在埋藏处平整土地,铺好方砖。此后,日军曾前后七次闯到潘家搜刮,始终未曾发现。1944年,埋于地下的木箱受潮腐烂,泥土方砖随之塌陷,潘家又将双鼎取出,秘密放置在废弃的院落堂屋中,以家具杂物掩盖,直到解放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此克盂双鼎,镇守南北,见证民族复兴伟业。
传说大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国家统一、社稷昌盛的象征。“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青铜时代结束后,新的秩序不断形成,而这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却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的思维记忆中。
克盂双鼎,皇皇巨制,鼎中魁首。
在上海博物馆“鼎盛千秋”特展现场,双鼎重器,合并展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吉金”藏礼于器。
上一篇: 视频|“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成化孔雀绿釉青花盘
下一篇: 视频|“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