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教育网(顽童宝宝)

余建祥: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后遗症和巨大威胁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资讯 > 教育观察


余建祥: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后遗症和巨大威胁


作者:余建祥       来源于:家长学院

1926年1月27日,苏格兰发明家约翰·贝尔德发明了电视,电视真正进入中国普通百姓家中的时间应该是八九十年代,距今不过三四十年;计算机发明的时间为1889年,基本上也是八九十年代开始应用普及,进入中国家庭的时间应该更晚;乔布斯于2007年6月29日发布了第一代iPhone,‌这标志着智能手机的诞生,如今除了少数老年人外,中国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

可以说,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速度都远超我们的想象,科技快速发展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带来了巨大的使得,但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隐患:数字痴呆化。2014年德国顶级脑神经学家Spitzer(施皮茨尔)的《数字痴呆化:数字化的社会如何扼杀现代人的脑力》一书中,就详细阐述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即新媒体,尤其是手机iPad怎样摧毁孩子的智力和心理的。

智力: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现实体验中,0-6岁低龄阶段,娃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才能发育出发达的脑神经,作为智力的物质基础。在大运动、小运动、辨识、情绪、社会、语言等几个方向,电子产品大约只能帮到小运动能力(手指),其它方向几乎没有贡献!婴幼儿视觉信息处理还很弱,色彩鲜艳、形状简单的动画类画面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以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因为婴幼儿脑子还很低级、只懂得欣赏那些东西。如果放任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玩电子产品,很直接的就是剥夺了他们发展其它能力的机会,相当于给他们制造了一个隐形的牢房,限制了儿童不断学习的机会和体验的丰富性。

孩子到了高龄阶段,但凡是触网多年的人,都会有一个倾向:存储外部化。因为网上获得信息太容易了(google,百度),存储起来也太容易了,何必动用自己的脑子呢?于是我们不再记忆任何东西,或者惯性地觉得,现在想不明白,先存个收藏以后再想。结果就是我们的收藏栏一大堆东西,半年后清理时发现已经不再感兴趣,直接清空。习惯了存储外部化思维以后,我们的大脑仅仅是浅层地接收一些信息,但不记忆,也不思考。就像一个网很疏的筛子,信息的沙子过去了,却什么也没留下,没转变成知识。这是过早数字化对孩子的第二种危害。这就是西方教育界正热烈讨论的Google Effect:谷歌让人找到信息,却让人变笨。

心理:要训练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适应压力并且战胜挑战,得到成就感,否则他们会选择各种麻醉神经的方式来逃避,成为习惯性浑浑噩噩的人,没法承受任何挑战。这种习惯性倾向,正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抗挫等等问题的根源。而手机iPad游戏是最容易成为孩子逃避压力的避风港,习惯性麻木的温床。
当孩子开始在网络上进行社交后,它们会不断痴迷于维护自己的虚拟形象,一刻不停地看自己的状态上有多少信息,多少点赞。而在现实社交,尤其是进入班级之外的环境中时,他们却严重缺乏在现实中与人相处的技巧和信心。

智力和心理双重受损,不,应该说是“得不到应有发展”,那么结果是什么?痴呆——智力上痴愚,心理上呆滞。

左边为健康大脑,右边为上瘾大脑

美国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孩子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他的大脑皮层就会变薄,健康大脑的皮层非常饱满,而上瘾大脑皮层表面干瘪,因为神经元细胞变少。老年痴呆就是神经元细胞减少、死亡之后造成的脑萎缩。电子产品造成的大脑损害称之为数字痴呆化。大脑前额页退化会导致性格、情绪的变化,变得冷漠,甚至出现抑郁倾向。

其实,数字化时代不仅对孩子的大脑建设产生巨大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对成年人也是如此,如今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日俱增,极大地影响了家庭的幸福。

可见,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效率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如何应对和解决这种负面影响?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减少对电子类产品的依赖和使用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人类正常社会活动和交往上。其实中国古人早普给出了我们好的解决方案:耕读传家,让我们回归自然。这样,大脑的建设就不至于受到极大负面影响,也能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余建祥)

 

作者简介:余建祥,学习力教育专家、家庭教育顶层设计专家。




上一篇越来越多孩子不认识钱 不是小事情

下一篇余建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获取幸福的能力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