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端午小长假中,不少饭店都出现学生三三两两聚餐的情景,一些学生坦言,每逢小长假,他们都会用父母给的节日零用钱聚餐或游玩。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高消费主要出于三种心理状态。
一是出于从众心理,“名牌控”多见。太原大学外语学院第三附属小学校长聂三敏说,如今很多学生中流行一句口号:“要买就买流行的”,持这一类消费心理的学生较多,是消费盲目性和仿效性的典型代表。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部分舆论的片面引导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费心理的部分扭曲,在从众心理的“指引”下,学生大多以“用名牌”“穿品牌”为荣,完全不顾及家庭的承受能力。
二是出于求异心理,奉行“拼个性”。聂三敏分析认为,这种消费心理和从众心理恰好相反,他们一味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认为这样才是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体现自己的特别。这类心理的形成大多是由不妥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三是出于攀比心理,追求“不差钱”。很多学生要求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要高档的,自行车、墨镜等扮酷的“行头”要高档的,电脑、手机、MP4或MP5等象征身份的消费品也要时尚的,同学之间的宴请、过生日、送礼物等“人情往来”也成为一笔不菲的开支。孩子要,家长不买或不给,孩子在同学们中间没“面子”,伤孩子的自尊,有的孩子甚至跟家长赌气,更有甚者以不上学相要挟。不论家长如何努力,孩子也不一定满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